韩平副厅长在全省教研室主任会议的讲话

201689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温州召开全省教研室主任会议非常及时,这几年浙江省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项改革叠加在一起,我们面对的挑战非常大,有必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因此这个会议非常重要。总体来说,通过教研系统这几年的努力工作,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省内外专家的认可,尤其是前年启动了高考招生改革,目前已经逐步深入。

纵观我省的教育改革形势来看,任务还是很重的,多项改革刚起步,虽然在改革进程中肯定会碰到问题,这是传统与革新在整个教育领域激荡的结果。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召集全省的教研室主任一起研究讨论,意义非常大。这里我主要想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我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我省在2002年在余杭、北仑和义乌3个国家级实验区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2003年扩大到48个省级实验区,到2004年全省实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2006年我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

课程改革给我省基础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取得了新的成果。这与浙江教育发展需求非常吻合,从我省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来看,1997年我省通过“两基”验收,2004年宣布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浙江教育实现了让孩子“有书读”到“读好书”的转变。接下来的教育怎么办?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路径:要把单一的教育变为可选择的教育,把“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变为“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这两个转变确实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出路,也承载了新课程改革强调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在2010年开始考虑以选择性教育来深化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开始设计时,我们本打算在基础教育全面展开深化课程改革,后来经过再三思考,我们认为在新世纪初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存在的问题更多,而且普通高中在整个国民教育的学段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先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20126月,我省全面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心思想是“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这十五个字里面更多的是强调减必修增选修,大力推进选课走班,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014年浙江省和上海市被列为全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省市,这是在我们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国家给予我们的任务,这对浙江来说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责任。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和深化普通高中改革的思想和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却突出了选择性教育思想。去年我们又启动了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同的是,深化义务教育改革是分两年进入,今年下半年要求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进入。

至此,选择性教育思想已贯穿基础教育各个学段,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布局已基本铺开。这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中小学课程高度统一、“千校一面”,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空间不足等现象,努力让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变为现实,让每个学生都有生命出彩的机会,人人成才,个性发展。

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怎么样真正落实到实处,这是衡量课程改革成败的一个试金石,也就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不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我们每个教育人都要反思的问题。目前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真正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二、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我省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展顺利、态势良好,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可以说选择性教育思想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校长、教师和学生的认同。现在很多中小学开始注重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多样性、特色化的特点。我们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求学校对课程方案进行顶层设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也一样。目前看来,丰富多彩的课程普遍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学生自主选课、走班教学逐步成为我省中小学的新常态。

现在除了普通高中分层分类的走班教学以外,我们很多初中和小学也在尝试进行走班教学,除了拓展性课程进行走班外,很多初中学校开始在基础性课程进行走班教学,比如柯桥区所有的初中学校全面实施分层走班,这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差异,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改革是一种利益的再调整,改革中由于思想观念、操作方法的不同,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发现在网络上、媒体上对浙江教育的改革有一些微词,甚至有一些比较激烈的言论。我们承认有些问题确实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过度应试的问题、学生与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等,关键是我们要分析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原来制度设计有问题、方案有问题?还是在具体操作中,校长老师们理念有问题?这个需要弄清楚。

上周我们在桐庐召开课改联席会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归根结底是我们的校长和老师没有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把原来的应试教育套用到现在的高考招生改革,所以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针对普通高中一些教学安排存在的问题,下半年省厅基教处、督导处和教研室一起联合对特色示范学校进行督查,其中新高一主要督查教学安排是不是符合省厅的规定,有没有保证几条底线;高二主要督查走班教学的情况;高三主要督查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评价。三个年段各有侧重,督查发现的问题要进行通报,并按照规定进行处理。

在这里我们作为专业的教研机构,要关注深化课程改革的若干关系问题:

(一)选择性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问题

长期以来中小学基本上是统一要求齐步走,这个惯性思维根深蒂固,这是典型的传统教育,它的指向是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需求,不尊重学生的差异。选择性的教育倡导的是个性选择、分类分层、动态管理、差异评价,充分尊重学生的教育。这两个教育出现了强烈的反差和冲突,我们不能因为传统教育无法适应新的改革而抵制改革。很多人把当前的问题归结于改革,然而不改革会出现更大的问题,现在改革中的问题只要我们端正教育理念,按照制度设计、方案要求扎扎实实去做,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学校特色培育与课程体系、顶层设计的关系问题

我省深化课改一直强调学校要做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培育特色,这个在改革初就开始讲这个问题。但从这几年的调研发现不少学校不重视顶层设计,往往导致学校特色与课程体系、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两张皮现象。培育特色要从课程中进行体现,我们真正需要的学校特色是一种深层次的特色,而不是一种表象的特色。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培育之后,我们浙江的高中也能形成例如科技高中、文法高中、艺术高中、综合高中等特色高中。这个特色培育必须要通过课程体系来支撑,要理清学校特色培育和课程体系之间有什么关系?如果有意识的引导学校按照人人成才的目标去做,学校自然会形成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如果所有的学校都按照高考作为最终目标,那么人人成才就无法实现。

(三)学校课程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

我省普通高中课程建设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提升质量的过程。刚开始出现的碎片化等问题,这与顶层设计有关。我认为应该先设计好学校课程方案,然后制定课程建设三年规划,除了学校教师开发开设课程外,还可以通过招聘教师、利用社会资源等开设所需课程,甚至可以借用一些网络课程,这样课程体系就能逐渐建立。在课程建设方面,省教研室提出以学科为轴心,围绕学科素养、学科能力,分类分层建设选修课程的思路。要看清楚学科教学和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研员以前注重的是按照学科教学,现在应该更关注学科教育,后者更多关注人的发展,而前者则更多关注分数,这是学科的价值取向问题。

(四)尊重学生选择与加强选课指导的关系问题

学生的选择需要尊重,但是从现在学生的能力来看,如果能够引导他更好的选择就要加强指导。从巡查调研来看,我们学校在选课指导方面所花的精力远远不够,这方面我们需要向一些中外合作项目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学生学会选择?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改革的一个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就要求学生一定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来学习。学会选择也意味着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对自己的负责。现在很多学校强制性要求学生在高一结束的时候把三门选考科目定下来,根据我们原来制度设计,我们认为学生的选考一般都应该放在高三上的10月份和高三下的4月份,这样就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来让学生逐步确定。让学生在高一确定所有的科目,这会导致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一定要避免。我们现在正在做生涯规划的往下延伸,特别是做好初高中的衔接问题。

(五)行政班与教学班的关系问题

传统教育基本上是以行政班为主,随着我省课改的不断深入,学生选择的机会多了,教学班就应运而生,学生选课走班将成为一种常态。学校教育出现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局面,是一个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学校的管理要发生变化。不少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强制性把教学班仍然按照行政班管理,粗暴地重新编班,这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要深入研究当前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情况下学校的管理,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学校管理体制。

(六)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的关系问题

现在的评价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作为教研部门要研究深化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评价改革如何进行,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等一系列评价改革工作。现在我们全省各地都有一些探索,教研部门要及时总结提炼推广。另外对于主体的质量监测怎么做,也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导向。我们做了几年的义务教育阶段质量的检测,花了很多的精力、财力人力,效果怎么样?是为了监测而监测,还是借助监测解决问题?监测中出现的问题怎么样去解决是需要思考的,这也是我们教研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三、教研系统在深化基础教育课改的责任与使命

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首届教研创新论坛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刘月霞主任以“教研工作的价值和使命”为题做了一个报告,已经印在我们的学习材料中,希望大家好好去学习。她对中国的教研制度进行了肯定,称其为“一种中国特色”、 教育成功的秘密武器。随着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与改革相冲突的问题和矛盾会逐步显现出来。教研系统必须深刻体会到我们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课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政策研究、决策咨询、专业引领、实施指导等方面发挥作用。下面我对教研系统提几条要求:

(一)要积极投身深化课程改革当中。总体来说,省市县教研部门对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态度是积极的,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问题也不少。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个别教研员精神状态不佳,牢骚满腹;有的以专家自居,指责改革,对学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如果说我们这支队伍的精神状态不佳的话,将直接影响我们教育改革。所以教研队伍要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改革中。

(二)要积极主动传播深化课改的理念。教研员对于基层学校来讲,是最了解、最贴近、最有影响力的人,所以教研员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校和老师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希望教研员要冲破原来学科、课堂教学、考试的微观思维,从国家整个改革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去深刻领会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大力推进选择性教育的价值,通过各种渠道将选择性教育传播到每个老师,努力成为深化课改理念的传播者。

(三)要加强深化课程改革工作研究。每位教研人员都要加强调研与研究,善于通过日常基层调研、听课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尤其深化课改相关专业性问题,比如前面所讲的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开设学校课程设置与安排、教学班行政班的组织管理、课程实施评价等,要组织专题研究,及时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参考,成为课程改革决策咨询者。

(四)要加强基层学校课程改革的引领与指导。下基层学校调研引领与指导是每个教研人员的基本职责,教研人员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践指导者。省教研室己建立省教研员“三二一”联系基层制度,高中课改建立了全省普通高中教研员联系制度,小班化也建立教研员联系农村小班化学校制度。当前农村学校、民办学校、初中等是课程改革的“低洼地带”,义务教育阶段点多面广,急需基层教研室教研员深入学校加强课改指导。必须扎扎实实落实发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

(五)要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典型培育工作。各基层教研室要针对课改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设点成立联系学校或基地学校,组织联合攻关与实践探索,总结典型经验。深化课程改革到了今天不只是讲道理,而应该更注重实效性,因此各级教研室教研员要挖掘典型,以事实来说理,有意识的去培育、发现、总结提炼典型,并进行推广。每个市都要有一些典型案例,例如初中基础性课程走班教学、拓展性课程建设等,要善于发掘基层学校的课改亮点,加强培育指导工作,努力成为课程改革典型培育者。这应该成为考核教研员工作业绩的主要方面。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办有更多选择的教育,为了让个性化教育和因材施教变为现实,希望我们能努力工作,齐心协力,敢于直面困难与压力,大力推进深化课程改革。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